2024-05-14 15:01:53 0
上官婉儿本出身官宦之家,其祖父本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上官仪,却因替唐高宗起草废黜武则天的诏书而获罪,最终与儿子上官庭芝一起被武则天处死,结果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便和母亲郑氏一起被充入掖庭为奴,好在有母亲百般照顾和教育,不仅使得上官婉儿顺利长大,且颇有才学。
凤仪二年(677年),武则天从宫女中挑选可用之才,并由自己当场出题考较,结果上官婉儿脱颖而出,当即被免除奴婢身份,并开始逐步受到武则天重用。上官婉儿虽是女儿身,但一身才华却极为出众,因而很快便成为了武则天的左膀右臂,武则天称帝之后,对上官婉儿更为倚重,诏敕多出自其手,上官婉儿因而也被称为“内舍人”。
上官婉儿虽因武则天的重用而于内廷崛起,但也因此而被卷入权力的漩涡,她的这种崛起则注定了她必须依靠武则天这棵大树,而一旦失去了这棵大树的庇护,她必将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并在不久后去世。唐中宗李显复位为帝后,上官婉儿虽然仍受重用,且被拜为昭容,但她此时的位置却极为尴尬。唐中宗毕竟不是武则天,双方性别上的差异使得上官婉儿根本无法像服侍武则天那样获得宠信。
然而,唐中宗李显虽然贵为皇帝,但却过于懦弱,对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堪称言听计从,于是上官婉儿便倒向了韦氏母女。当时,朝中太平公主势大,韦氏母女为了与之对抗,转而拉拢因武则天去世而逐渐势弱的武三思等人,而上官婉儿便成为了双方之间的纽带,并配合韦氏集团和武氏集团打压太子李重俊,甚至劝说韦皇后做第二个武则天。
韦皇后、安乐公主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发动政变,武三思、武崇训在府中被杀,另有党羽十余人被杀,史称“景龙政变”。这次政变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导致武氏集团彻底覆灭。失去了武氏集团这个盟友,韦氏母女再度势弱,上官婉儿见状,于是又转投更加强势的太平公主。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李显突然驾崩,韦皇后趁机在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等安插党羽,迅速掌控朝政。上官婉儿于是和太平公主联手起草诏书,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韦温更改诏书,劝韦后效仿武则天。
临淄王李隆基得知消息后,与太平公主商议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以禁军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拥立其父李旦。虽有朝邑尉刘幽求为上官婉儿求情,但还是被李隆基所杀。
李隆基为何非要处死上官婉儿?
“唐隆政变”中,上官婉儿不仅没有抵抗,反而率领宫人迎接,并将自己与太平公主拟定的遗诏交给了朝邑尉刘幽求,证明自己是站在李唐宗室一边的,然而依旧被李隆基所杀。那么,李隆基为何一定要杀上官婉儿呢?我认为应该源于以下几点:
1、上官婉儿站队错误。武则天去世之后,上官婉儿虽然失去了最大靠山,但由于执掌内廷多年,仍然拥有一定势力。而李隆基由于起步较晚,在韦氏集团、武氏集团、太平公主集团激烈博弈之时,李隆基只能暗中在万骑和禁军发展势力,苏日安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实力却并不明显。这种局势下,上官婉儿便从来没有考虑过投靠李隆基,虽说李隆基最后政变成功,但在朝中的势力仍然小于太平公主,他又岂敢将长期执掌内廷、且投靠太平公主的上官婉儿放在父亲身边,那岂不是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2、上官婉儿立场不坚。上官婉儿虽然才能出众,但却并无根基,因而在武则天去世之后便成为了无根之萍。为了保住权势,更为了保住性命,她只能不断的改换门庭,先是投靠韦氏母女,后又与武三思私通,最后则投靠了太平公主,虽说更多是无奈之举,却也太过不忠。对于这样一个女子,又长期掌控内廷,李隆基也不敢将其收为己用,自然是一刀杀了了事,也算是去除了一个威胁。
3、上官婉儿多有罪孽。自武则天掌权之后,李唐宗室的噩梦便随之而来,虽说这些事情基本都是出自武则天之手,但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的左膀右臂,也很难脱得干系。到唐中宗时期,太子李重俊被逼造反,此事上官婉儿绝对算是主谋之一,再加上其曾蛊惑韦氏母女效仿武则天,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此时太平公主权势滔天,谁敢肯定上官婉儿不会劝其效仿武则天?
4、彻底终结女子干政。自武则天称帝以来,唐朝经历了一个极为混乱的时代,有了武则天这个“前车之鉴”,导致后武则天时代的几位女子野心急剧膨胀,韦皇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哪个不是野心勃勃?虽说历经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皇位已经重回李唐宗室手中,但太平公主此时却是权势滔天,而且谁能料到此后是否还会有女子效仿武则天。因此,李隆基诛杀上官婉儿,也等于是在释放一个女子干政时代已经结束的信号。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出色的政客,站在李隆基的立场来看,上官婉儿已经是难逃厄运。而上官婉儿作为一个卷入权力漩涡的女子,由于没有根基,注定了只能以悲剧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