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间计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哪些人败在了反间计上?

2024-05-14 15:09:28 0


说起反间计,通常来说有两种含义。首先“反间”就是充分的利用“反间”来达到获取情报,扰乱敌方的目的。其二就是分化离间,就是跑到敌军的内部开始挑拨是非,引起内部纠纷,制造隔阂,破坏团结,致使反目成仇。在战国时期,反间计的使用基本上就是在这两种意义上的,颇为频繁,而且也非常容易得手。很多备受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喜爱的名将,诸如乐毅、廉颇、李牧等,都是反间计的受害者。

反间计的厉害之处在哪里?历史上哪些人败在了反间计上?

燕赵即墨之战,田单对燕国使用“反间计”,燕惠王中计,用平庸无能的骑劫替换名将乐毅,从而导致了燕军的迅速败亡;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国对赵国实施“反间计”,让赵王临阵换帅,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老练的廉颇,从而确保秦国获得战役的胜利;秦国灭赵战役中,力战李牧不下,再次使用“反间计”,促使赵王处死李牧,自毁长城,最终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从一个现代人、后来者的角度,在读这些“反间计”的史实之时,难免会产生疑问: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反间计”并不算高明,其实非常的简单粗暴,可是为何那些看起来精明过人的国君们却会屡屡中计呢?难不成都是些绣花枕头,脑残?

历史的问题,需要结合事件发生时的具体时代背景来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反间计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上位的国君和被算计的对象(一般是领兵的将军)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猜忌之心,无法做到完全彻底的互信。

反间计的厉害之处在哪里?历史上哪些人败在了反间计上?

首先,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征伐愈来愈频繁,同时战争的规模和持续时间都在逐渐的扩大的延长,为了保证军事指挥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国君们不得不将军队完全的指挥权,乃至就地获得补给、兵力补充、以及任命临时地方长官的权力一并下放给领兵作战的将军们,尤其那些进入他国作战的将军,实际上获得的权限已经等同于后世的节度使。比如,乐毅领兵攻齐大胜之后,如何分派军队管理、接收占据的齐国城邑,燕惠王鞭长莫及,自然只能全部由乐毅做主。

旷日持久的战争让将军和中下级指挥官,乃至普通士兵建立起浓厚的私人感情,军队的性质有演变成其私人武装的可能性,从而具备了篡夺君位的实力。更要命的是,这些将军们往往出身于诸侯国的贵族阶层,家族本身就是公卿世家,而三家分晋,田齐代姜,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如何不让国君们时刻警惕着武将们的言行举止?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反间计”就是专门为怀疑这个“缝”设计的。

反间计的厉害之处在哪里?历史上哪些人败在了反间计上?

第二点,将军们本身是诸侯国的高官,和平时期同样是参与国政的。战国国君们与后世的帝王一样,后宫妃嫔众多,子嗣断然少不了,在成群结队的公子当中,哪个会成为未来的国君,便成为公卿大夫们下注的对象,即便你想置身事外,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万一支持的公子没有上位成功,甚或竭力反对的那位成功登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言而喻。

“反间计”看似简单,实则是针对人性的缺陷精心设计的心理陷阱,识破容易,想通很难,自然无往而不利。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秦国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是比较难中“反间计”的,原因是其推行郡县制比较早,秦王为代表的政府对地方的掌控能力非常强,军队管理又非常规范,将军完全没有机会把军队私人化,故而像白起这样的一世之雄,秦王处死他仅仅只需要派个使者就够了!

免责声明:历史之家文章收录互联网,如有侵权将立即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