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 14:56:27 0
凌叔华夫妇
凌叔华是一位气质娴雅、温柔、慈祥、谦逊、坦率而又热情的人,一些早年接触她较多的老作家,常谈起她的性格和为人。凌叔华与徐志摩之间故事略有耳闻却不那么轰轰烈烈,那么她最终与谁共结连理?
1926年夏,凌叔华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以优异成绩获得金钥匙奖,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聘为画师。也就是在这个风荷正举的夏天,她与陈源共结连理。这是一对精神上高度和谐默契的文人夫妻,他们的天然爱好——写作和绘画——如出一辙,有趣的是,他们婚后从不在同一间书房用功。凌叔华的创作固然要对陈源保密,生怕自己的作品尚未成形就被那位毫不留情的“铁面判官”兜头一盆冰水浇灭了灵感的火苗;陈源写好文章后,也同样是秘不示妻,待作品见诸报刊,既成事实后,彼此才含笑交换“国书”。
陈源1910年毕业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1912年在其表舅吴稚晖的资助下留学英国,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陈在胡适的支持下与徐志摩、王世杰等共创《现代评论》杂志,主编其中的《闲话》专栏。在此期间,陈源与鲁迅结怨,二人爆发多次笔战。
位于东城区的史家胡同如今因一所著名的小学而被人们熟知,实际上,这条胡同百年来名人荟萃,那一处处大门紧闭的宅院埋藏了不知道多少和中国近代史有关的故事,史家胡同24号就是其中的一座。
院子并不难找,气派的红色大门油漆一新,上面挂着“史家胡同博物馆”的牌匾。三年前,这里成为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每周二到周日免费开放。
红漆大门里是宽敞的庭院,两进的四合院,中间有月亮门的过道连接,几棵高大的梧桐据说是老树,而房子已经翻新建成了展室。后院有一架紫藤,一片草丛,似乎和凌叔华在自传小说《古韵》中的描写颇为符合。
这里便是凌叔华的故居,也是她出生的凌家大宅的后花园。凌家大宅是一座有99间房子的豪华院落,前门朝着干面胡同,后院相接史家胡同,凌叔华26岁出嫁时父亲把这座有28间房子的后花园给女儿做了陪嫁。
凌叔华在《古韵》里描述过凌家大宅,99间房舍,院套院,屋连屋,每个套院都有一个小门与院子左侧一条狭窄的小路相连,通向后花园。后花园是孩子们舒心惬意的乐园,他们没事就跑来捉迷藏,用竹竿打枣,捉各种古怪的虫子,和佣人一起玩过家家。这是一个生活着一个父亲、几房姨太太,十多个兄弟姐妹,以及文案、账房、塾师、佣人、丫鬟、家丁、花匠、厨师、门房等人组成的旧式大家庭。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1895年和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名字被列于北京孔庙的石碑上,这资历使他得以进入翰林院任职。他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军机处章京、天津知府、顺天府尹等要职。凌叔华是凌福彭与第三房姨太太李若兰的第三个孩子,家中共有15个孩子,她排第十。
从凌叔华的作品中,可以窥探到她在这座宅院中度过的童年生活中,有很多快乐的记忆。她的父亲饱读诗书,爱好绘画,家中文人墨客、丹青雅士络绎不绝。凌叔华7岁开始拜师学画,老师是著名的画家王竹林和宫廷女画师缪素筠,而父亲请来教授凌叔华古诗和英文的是被称为“清末怪杰”的学者辜鸿铭。
凌叔华在后花园的闺房被父亲布置成画室,《古韵》中这样描绘:“我的房间布置得像真正的画室,家具都是爸挑选的……面对紫藤的窗前摆放着一条黑漆桌案,光滑透亮,可以反照出美丽的紫藤花……一张红漆桌案放在面朝紫丁香的窗前,这种红漆是北平最好的,红得发亮,看久了令人目眩,简直妙不可言。”
如今闺房早已经不见踪影,唯有一架紫藤,不知是不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从窗户所见的那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