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 15:19:18 0
《清明上河图》实际上是一幅风俗画,表现了北宋的风俗。它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及其河岸的繁荣和自然风光。当然,这幅画也揭示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不同阶层人民的具体生活状况,尤其是当时首都的繁荣。这幅画现在是国宝级的文物收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馆,整幅画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它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可以说这幅画是古今中外绘画史上的佼佼者,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但是《清明上河图》里的“清明”真的是清明的意思吗?
在古代,清明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恰逢早春,万物生长,适合郊游。在古代历法中,清明之前是“寒食节”,祭祀祖先吃寒食。后来和清明一起成了节日,于是大家烧纸祭祖,踏青。张择端版的《清明上河图》似乎是一幅描绘汴京人清明节活动的风俗画。但学术界对这种说法有不同看法,要看各家如何自圆其说。
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现代美术史家都提倡“春景”的理论,即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描绘的场景是祭祖、踏青等。
因为画中有卖祭祀用品的摊位,应该是清明节附近的临时摊位,有文人墨客看水赏鱼(这是清明节期间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更重要的是,画中有一首宋徽宗的诗,题目是“春天的水在河上”,但由于循环,这部分画被分开了。
根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开始“在取暖器中放入木炭,并在年底前为暖会买酒”。从画卷的右边,有驴驮着10筐木炭。所以清明前后在取暖器里放木炭是违反宋人习俗的。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俗的重要材料,应该是可信的,国内很多学者也持相同观点。
80年代有学者指出《清明上河图》的“清明”既不是季节,也不是地名。在这里,“清明”一词应该来源于画家张择端对拍宋徽宗马屁和赞美政治清明的执着。
惠宗王朝时期,张择端在翰林书画院工作,第一个收藏此画的是宋徽宗。据记载,此画有宋徽宗薄金铭文和双龙小篆。由于历史悠久,人太多,题目第一部分已经失传,但持清明不是节气,而是政治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
由此可见,画家的本意是为了歌颂盛世,讨皇帝欢心,所以《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似乎是指政局,也是有理有据的。
至于哪个说法更有说服力,自然是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