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的形成发展过程,广州十三行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

2024-05-14 15:10:43 0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向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出口丝绸、瓷器等,维持了100年以上的贸易顺差地位,其结果是全球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而欧洲出现了贵金属货币的短缺,因此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获取白银而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与中国的贸易不平衡。

禁烟运动

按当时世界走私鸦片大王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没有一位广州行商是与鸦片有关,他们无论用什么方式,都不愿意做这件事”。美国商人亨特也在他的著作中写到:“没有一个行商愿意去干这种买卖”。

从史料上看,伍秉鉴的怡和行向来做的是正经生意,但是一些伍家担保的外国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夹带鸦片。1839年,林则徐抵达广州负责禁烟,一方是朝廷官府,一方是多年来贸易往来的生意伙伴,两边都得罪不起。伍秉鉴和十三行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化解矛盾,阻止战争爆发。伍秉鉴的儿子伍绍荣将外商上缴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希望能就此结案。

但是,林则徐认定这1037箱鸦片是十三行行商与英商串通一气欺骗官府。3月23日,林则徐派人锁拿伍绍荣等人到钦差大臣行辕审讯,伍家再次妥协,表示愿以家资报效。但是,林则徐下令将伍绍荣革去职衔,逮捕入狱。

捐资救国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伍秉鉴甚至其他行商,都为这场战争贡献了巨额的财富。战争一开始,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们就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纵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线溃败。1841年5月,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时,奕山统领的清军部队无力亦无心抵抗,于是想出了一条计策--令行商前往调停。广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绍荣与英军首领义律展开了讨价还价。

最终,双方签订《广州和约》,按协议,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并于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两赔款;英军则退至虎门炮台以外。这600万两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计110万两。1842年,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结束。在战败赔款中,伍家认缴100万两,行商公所认缴134万两,其他行商摊派66万两。

历次火灾

从广州十三行的形成至逐步消亡的二百多年间,广州十三洋行先后发生过多次大火。火势迅猛。1822年,十三行附近一家饼店失火,波及十三行,大火连续烧了两日,夷馆、洋行多间被烧毁,损失惨重。据后统计,11家洋行未被烧的只有5家。外商的货物全部烧毁,所有行商房屋货栈变成了灰烬,牵连附近的房屋店铺千余家。

第二次大火是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名英军士兵在洋行前中国人开的水果店抢水果吃,还用刀将店主划伤,激起了广州民众的愤慨。半夜,广州民众火烧英国商馆,广州清政府官兵前往救火,被群众掷来的密集石头阻截,使之不能前进。大火一直烧到第二天才熄灭。

第三次大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驻扎在十三行地区的英军,为阻止中国军民对外国商馆的袭击,拆毁了十三行地区周围大片民居,留下一片空地以防止中国军民的偷袭。12月14日深夜,痛恨侵略者的广州民众从被拆毁的铺屋残址上点火,火势舜间即蔓延至十三行外国商馆区。

1915年7月13日,正当广州遭受水灾之时,十三行一带不慎失火,祸及专售火油、火柴等的同兴街。油箱爆炸,油浮水面,火随油流。火势更借珠江上首尾连结的船艇蔓延至河南大基头,珠江两岸顿成火海。同时因街道水深数尺,难以施救,大火持续两天两夜,25条大小街道尽成火场,烧毁商号、住户2000多家,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要求“租借”位于十三行商馆区残址西面的沙面重建新的商馆区。

免责声明:历史之家文章收录互联网,如有侵权将立即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