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 15:09:53 0
樊於期原本是秦国将领,但他后来却选择投靠燕国,这令很多人不解,樊於期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有人认为,是因为樊於期打了两次败仗,担心受惩罚所以叛逃,不过这种说法说服力并不足。叛逃敌国的惩罚明显会比打败仗要严重的多,樊於期此番还害得家人宗族全部被杀。关键在于,樊於期到了燕国其实同样难逃一死,他或许是和秦王存在其他矛盾,不然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樊於期私自放走燕太子丹,这应该是为后面荆轲刺秦的事情做铺垫,看过这部剧才知道原来樊於期曾是秦国大将,很想知道樊於期为什么背叛秦国,秦王非常器重他,他没有理由叛秦投燕,这真的令人不解。
都知道“荆轲刺秦”的故事,荆轲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去见秦王,这样就能让秦王放松警惕,为刺杀争取机会,据悉秦王下令谁要拿到樊於期的头颅,就赏赐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于是樊於期自杀,希望对荆轲刺杀秦王有帮助,可惜最后刺杀失败,樊於期白白牺牲。
剧中五国合纵攻秦损失惨重,吕不韦为报仇,让蒙骜和张唐领兵伐赵,而成蟜和樊於期为后援,没想到樊於期煽动成蟜叛变,史称成蟜之乱,这次战乱被镇压后,成蟜逃往赵国,但是樊於期没有受到责罚,嬴政委以重任,再次让他率军攻赵。
史书记载樊於期遇到赵国大将李牧,节节败退,樊於期打了败仗不敢回秦国,便畏罪潜逃至燕国,燕太子丹不顾众人反对收留了他,秦王嬴政得知此事便诛杀樊於期一家,并发布悬赏要樊於期的首级,后来就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樊於期背叛秦国是因为他在攻打赵国的时候两次败给李牧,他知道自己回国后会遭遇怎样的惩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离开秦国去了燕国,也有可能是樊於期参与成蟜叛变之事被揭发,所以不得不逃走,燕太子丹对他很好,樊於期念及燕太子丹的恩情,为了让荆轲完成刺杀任务,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大秦赋》里樊於期是秦王非常倚重的将才,李斯和王绾等人跟樊於期的关系亲密,他们没想到樊於期有一天会背叛秦国,所以在战火纷争的年代,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有人说樊於期和桓齮是一个人,原因是两人名字发音相似,而且记载时间接近,但是桓齮是樊於期这个说法还没被证实。
樊於期之前的人生经历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在攻赵时败给了李牧,然后叛秦投燕,而桓齮与李牧交战后兵败,之后关于他的记载没有那么详细,所以就有了桓齮和樊於期是一个人的说法。
樊於期和桓齮并不是一个人,仅仅因为樊於期逃亡燕国是在桓齮被李牧击败的第二年推测他们是一个人未免太牵强,樊於期和桓齮都曾是秦国大将,秦王十分器重他们,不然也不会让他们攻打赵国。
秦国历代将军打了败仗确实会受到处罚,顶多是降职罚款,但是诛灭全族太过严重,比如王陵进宫邯郸打了败仗被免职,王龁被三国联军击败,也没有受到处罚,依然是秦国大将军,最后寿终正寝,而邯郸之战,郑安平投降联军,这才被灭族,因此打了败仗,也就撤职降爵的处罚,不至于灭族。
桓齮打了败仗,根本不需要叛逃,那样不仅自己没有活路,还会连累家人跟他一起下黄泉,樊於期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秦王才不得不叛离秦国,投奔燕太子丹,所以桓齮和樊於期不是一个人。
《东周列国志》记载成蟜谋反是受樊於期怂恿,樊於期说嬴政不是先王所生,成蟜才是名副其实的先王血脉,这才有了成蟜之乱,樊於期这个罪名可比打了败仗要严重,只能背叛秦国,嬴政不仅灭了他全族,还悬赏要樊於期的人头,为了让荆轲刺秦王之事有胜算,樊於期便牺牲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