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投敌的原因有哪些,汪精卫投敌之路

2024-04-22 20:38:42 0


张学良 汪精卫

张学良和汪精卫两个都是在民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两人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名声显赫。张学良是率领千军万马的少将,汪精卫则是风度翩翩,慷慨激昂的民主革命者。但是,张学良和汪精卫两人的结局却并不相同,张学良被万人尊敬,而汪精卫则是被别人所唾弃。两个人的出身、机遇和追求都不相同,但却因为机缘而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事情。

汪精卫

汪精卫

汪精卫,原名为汪兆铭。汪精卫长得十分清秀帅气,曾经被评为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在日本留学的期间,他跟随孙中山投身于革命事业中,成为孙中山最信任的助手。年仅27岁的汪精卫因为刺杀摄政王而闻名于天下。他的口才非常好,演讲也极具说服力。

张学良对于这位风云人物早有耳闻,也想目睹他的风采,一直没有机会,直到汪精卫来到了奉天,他们俩才逐渐联络起来。汪精卫在奉天的时候曾经举行过演讲,张学良对他的演讲赞不绝口,表示十分震惊和叹服。以后,每次汪精卫来到奉天,张学良都会登门拜访,他们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张学良对于汪精卫的钦佩之情极深。

此后,张学良的职务一直提升,最终成为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但是汪精卫却在政权的争夺中败给了蒋介石。其实,在国民党中,论资历和名望,汪精卫都远远超过于张学良。但是因为军事权利掌握在蒋介石的手中,所以之后汪精卫也逐渐比不上蒋介石了。

汪精卫投敌

汪精卫从小养成了胆小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在他后来政治活动中有很大的体现,这也是他致命的弱点。汪精卫遇到不顺,对他不利的事情,他就装出一副病态或者住院休息。“一·二八”事变后,日本进行公然挑衅,汪精卫被恐怖情绪所围绕,之后他主张跟日本进行“合作”。1939年,汪精卫投敌,接受日本政府所扶持的“汪精卫政权”。

汪精卫

汪精卫

“西安事变”之后,汪精卫开始了他所谓的“和平救国”的策略,汪精卫选择投敌,之后汉奸的班底也逐渐形成。他们将人民的抗日呼声统一称为是“唱高调”,一直坚持说中国打胜仗是意外的,但是打败仗是必然的事情。他们宣称停止与日军进行对抗,跟日军进行谈和,以此来实现中日的“和平合作”。汪精卫还曾经多次写信给蒋介石施加压力,基本都是让蒋介石放弃抗日的决定,跟日本处理好正确的关系。

等到“艺文研究会”成立之后,汪精卫所坚持的“亡国论”更加肆无忌惮地出现在各大讲座上,汪精卫也从最初吹鼓的“和平合作”转化为明目张胆地反对抗日的言论。1937年,日本宣布了讲和的条件,汪精卫认为如果日本真心想要和平,那这些条件都能接受。但是日本的侵略并没有因为汪精卫的求和而收敛,由于日军的大肆侵略,双方的谈判也以失败告终。

1938年,蒋介石夺取了汪精卫的位子。在广州沦陷后,汪精卫更加肆意地进行“和平”的宣传,之后他经过辗转到了上海,开启汪精卫投敌之路。

免责声明:历史之家文章收录互联网,如有侵权将立即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