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 14:56:22 0
梁羽生金庸古龙
梁羽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是以一腔正气创造了武侠小说新的格调,后来,他移居澳大利亚,潜心于历史。作为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金庸、梁羽生、古龙不免俗的被人比较一番,总体来说金庸先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金庸的小说确超越了其他武侠小说,他的小说内涵丰富,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金庸小说的艺术性专家学者探讨很多,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可以从情节与人物方面看一看。
金庸的小说情节特别精吸引人,使人欲罢不能,而且人物形象也鲜明,有呼之欲出之感。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来把自己与金庸来比较。题目好像是《金庸梁羽生合论》,平心而论,这篇文章写的相当精彩。我想这种学术性的语言金庸来恐怕不一定能写的来。但在作品中,金庸那半文半白的语言却很有魅力,梁羽生的语言用在这种古典情韵的现代武侠小说就不及金庸了。相对来说,梁羽生的小说较为呆板,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也不多。就拿你说的诗词来说,金庸古文学的功底可能的确不如梁羽生,但是梁羽生的诗词会给人以掉书袋的感觉。金庸的诗词功底不如梁羽生但他在文章中只一般引用诗词,但这些诗词与作品融为一体,意境悠远。比如,段誉在太湖被鸠摩智挟持时,看到太湖的优美景色,脱口而出:“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读者如果知道这是宋朝名相寇准所作,会觉得作者信手拈来,有大家风范。如果不知道,会以为是金庸所作,便会佩服他文采不凡。而梁羽生虽然自己精通诗词,但其所作大多与作品不能融和。作者有时会用一些古代典籍中文言文,读者会误认为他自创,比如在《倚天屠龙记》中白眉鹰王与六大门派争斗的一场,特别精彩。其中白眉鹰王与莫声谷比斗时,回想当年女儿与武当张翠山的悲剧,不禁长叹一声:“一之为甚,岂可再乎!”放弃了克胜之机,殷天正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这句话本出自《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但他用来何等自然,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作家所能达到的。
至于古龙,粗制滥造之作特别多。但他的作品情节较为精彩,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也较为鲜明,较之梁羽生小说中的人物,更有活力。由于情节与人物是影视选择剧本的首要条件。所以,导演多选用金庸、古龙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于艺术的影响力起着决定的作用,尤其是通俗文化。当然,金庸的小说,逐渐步入高雅文学殿堂,已有越俗为雅之势,而且引起了文化界的争议,这是另外一回事。
当然,个人的欣赏偏好会有不同,很难转变。这种偏好也许会伴随你一生。即便是学者也难以免俗。比如北大教授严家炎、孔庆东就很喜欢金庸,而另外一些学者,好像是何满子吧,对金庸就特别反感。这就好比有人喜欢吃白菜,有人喜欢吃萝卜一样。
对于“武侠”概念的界定,梁羽生的观点是“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所以“以侠胜武”是梁氏的一个基本观点。写了35部小说,塑造了上百个人物,梁羽生说,最能体现他“侠”精神的人物是《萍踪侠影录》中的张丹枫和《云海玉弓缘》中的金世遗,“张比较靠近儒家,心中有一个道德观念;金比较接近道家,他本身没有一个规范,可能会有一些小过错,但本性是善良的,整体还是好的”。
梁羽生、金庸一直被并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重要代表,但是,两人境遇并不相同,金庸的名声和认知度远在梁羽生之上。封笔之后的金庸,仍成为媒体的焦点,其作品也反复被搬上电视,而梁羽生则在澳大利亚隐居起来。在同行中,梁羽生一直对金庸评价最高。1994年,梁羽生就曾在悉尼作家节武侠小说研讨会上谦虚地表示:“我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将他比作法国的大仲马,他是可以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