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 16:01:12 0
不要认为秦始皇是个胖子所以他很憨厚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随着三家分晋事件将春秋时代延伸到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家的争霸战争也变成了灭国战争,小型诸侯国被逐渐兼并,最后只剩下了七个最强大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综合实力都非常强大,而且合纵连横互相制约,缠斗多年,但最终还是以秦国的胜出而终结,战国时代宣告终结,进入了秦朝;而秦朝的奠基人秦始皇,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据《日知录·卷十八》中记载:
"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耦,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作为建立统一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始皇帝得到了后世非常多的赞赏,尤其是许多影视剧让我们更加地熟悉他,让我们看到了他战无不胜的一面;可是很多人不了解,始皇帝少年的时候不被重视,他父亲在赵国当质子,而这一段经历导致他登基伊始就发生了嫪毐之乱。这起事件表面上看起来是宦官专权乱扰乱朝纲,被始皇帝所诛杀。但是其实在嫪毐之乱的背后,是多个大国在角力,事件的最后,秦国获得大胜而某大国损失惨重。那么到底是哪个大国失败了呢?让我们走进历史的记载,查找蛛丝马迹,去探寻事件的始末。
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吕不韦非常成功
多方势力角逐的混乱局面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嫪毐之乱的大概经过,其实很多影视剧中都以各种方式还原过这次事件,让很多人都有了初步印象。概括来说就是当时的国相吕不韦和始皇帝的母亲赵太后早有私情,但是吕不韦为了培养始皇帝就和赵太后斩断情丝,并派遣宦官嫪毐去服侍赵太后,嫪毐在踏进政治中心后产生了专权的想法,于是谋反,可是以失败告终,始皇帝于是诛杀了嫪毐,驱逐了吕不韦,监禁了自己的母亲赵太后。
美貌出众的赵姬
这件事被许多导演演绎成了一出狗血宫廷情仇恩怨爱恨身世苦情大戏,因而被广大观众所津津乐道。可是,整件事的真实经过并不像表面上一般简单,而是几个大国借秦国朝堂角逐权力的混乱局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幕后的推手。
据《史记·七十列传·吕不韦列传》中记载: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
虽然后世不乏宦官篡权的事例,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对比就会发现,后世的史书对于他们都会做一番点评,对其性格经历也有所记载。唯独对这位宦官篡权的前辈级人物,却只有上文的一点点记载,虽然古人惜字如金,但也未免太厚此薄彼了,其实,这正是说明嫪毐只是一枚棋子的重要证据。
整个叛乱,真正的参与者有四方,分别是楚势力,赵势力吕不韦,赵势力赵姬,和秦势力嬴政,让我们一一分析:起初,吕不韦在赵国一眼相中了嬴政的父亲公子子异,于是这个大商人倾全力投资他,打算在秦王死后分一杯羹,他用大资金去为子异获取名声,使其闻达,但是子异很难得到当时秦王的喜爱,于是这位政治投机商人去游说了当时秦国大权在握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是楚人,十分受宠,但是却没有孩子,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将子异过继给她当儿子,改名子楚,就这样,他获得了继承权。在子楚被吕不韦资助时,他看上了吕不韦的爱妃赵姬,赵姬就投向了子楚,在儿子即位后成为了地位甚高的赵太后,加上即位的嬴政,四方势力齐登场,好戏即将开幕。
始皇趁机巩固了朝堂统治有没有发现,上文中的势力中居然少了叛乱主人公的名字呢?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整件事情中,这位宦官根本没掀起什么风浪,有他没他基本没什么大变化。据《史记·七十列传·吕不韦列传》中记载:
"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於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笔者认为,这位宦官只是因为赵姬的喜爱而得到了大量赏赐,在他有了钱后,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他花钱招募而来或者对他的财产有所图才接近他,虽然有几千人之多,但是缺乏"士为知己者死"那种忠诚的手下,只要他一死,就立刻树倒猢狲散了。比起其他几方势力盘根错节经营多年,这几千人简直不值一提,这就是笔者说他掀不起什么风浪的主要原因。
子楚这个名字代表了华阳太后心中的想法
我们知道,在战国时代士族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统治者吸纳人才并不注重出身,所以士人经常在诸国间流动,很多人都在外国做官并且位列高位。一些人在外国做了高官后,所做的决定都会或多或少的偏向自己的祖国。这也是人之常情,是依靠血脉和出身维持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因素。
当时,华阳夫人偏向楚国,而吕不韦和赵姬偏向赵国,更可怕的是他们都身居高位,有很大的政治势力,比如说,因为吕相在位,所以长平之战后十余年秦赵居然没有兴刀兵,你们觉得这个事是偶然吗?其实不是的,吕相会引导秦的高层包括嬴政,攻打赵以外的国家,由于秦军强大,所以既获得了实惠又保存了赵国,除非赵王杀了他全家扒了他祖坟,否则吕相不可能伤害赵国的。
其实喜剧演员扮演嫪毐挺合理的
但是,这样的情形下最受伤的是嬴政,因为他始终无法掌握全部的权力,权力的大饼就那么大,楚势力咬住一口,赵势力咬住两口,叫他这个血脉纯正的秦势力何处下口?所以他必须想办法收回权力。据《史记·七十列传·吕不韦列传》中记载: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於雍。"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告发这位宦官的人可能都是始皇帝安排的,或许并没有真正发生过叛乱,但是历史上需要出现一次混乱,在朝堂上激起巨大的漩涡,才能确保始皇帝有机会收回权力。
漩涡中心的大国现出身影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巨大的漩涡被激起来了。宦官缺乏实权,如何叛乱?他背后的支持者位高权重母凭子贵的赵姬首先现出了身影,正是因为她偏爱宦官,才导致宦官做大,更为可怕的是这个宦官是一个假宦官,居然和他生出了孩子。自古薄情帝王家,多一个兄弟意味着多一个潜在的威胁,始皇帝当然不可能容忍卧榻之侧他人酣睡。于是她本来可以像芈太后,华阳太后一样得到善终,却落得被终生监禁的下场。
而始皇帝的仲父吕相,则是嬴政和赵太后始终回避不了的一个人,他从子异时期就开始经营,从而导致了今天的局面,他身为外戚之臣,却成了大秦帝国的二号人物,假设秦宗室发生了什么不测,则秦人一定以他为尊。所以始皇帝也必须除掉他。
当这两个人的权力被收回后,赵国一瞬间就风雨飘摇,置身在危难之中了。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从来没听说过历史上这两个人和赵王有什么勾连,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呢?
因为得罪了旧贵族,所以商鞅死得很惨
这就要从秦变法说起了。据《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中记载: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为什么他被人怨恨呢?就是因为他的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从而使得许多旧贵族被消去爵位,变为平民,因此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占据了朝堂上的空缺。吕相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我们假设一下,假如秦军要出征其他国家,潜在目标是楚国和赵国,那么最后会选择哪一个呢?站在吕不韦和赵姬的视角,他们从小在赵地长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父母亲属朋友全部生活在赵地,要是换成你的话,你愿意他们因为战争而丧命吗?但是如果出征楚国,打胜了仗功劳自然有作为高层的他俩的一份,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谁能保证他们私下和赵王没有什么协议呢?假如嬴政身死,秦的朝堂动荡,吕不韦需要借助军方的力量的话,赵军难道不会成为他的助力吗?所以这两人失去权力后,他俩身后的赵国自然受到了巨大冲击。对了,至于华阳太后的楚国势力,随着她身死也自然消散了。
秦朝统一后的疆域
结语综上所述,原来嫪毐之乱,受伤害最大的一方是谁居然是赵国,回顾事件始末和幕后推手,意想不到的受害者浮出了水面。的确,在始皇帝通过此事收回权力后,朝堂之上十分稳定,而李斯也成为了新的丞相,大秦帝国终于加快了吞并六国的脚步。
嬴政在亲征后的十年内连续攻伐,一口气就灭了之前祖祖辈辈上百年都没有灭掉的国家。这仅仅是因为嬴政运气好,祖宗都把基础打好了?还是嬴政的执行力强,能够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呢?肯定都有关系,但有最重要的一项,是我们一直忽视的,在于嬴政消灭了一直盘根在朝堂之中各国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回顾秦国历代国君,确实在这件事上落于下风,这也是嬴政被称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日知录》 顾炎武
2《史记》 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