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 15:59:46 0
1925年9月9日,学校举行秋季始业式——入学典礼。与以往不同,这次参加始业式的学生中除了留美预备部的学生外,还有新设大学部和研究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1925年5月,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向完全大学过渡。当年9月招收大学普通科一年级学生132人,实际报到93人,即为清华大学第一级学生。相对于留美预备部的旧制生,大学部所招学生被称为新制生。按照当时的习惯,新制生按入学年代的先后,依次被称为第一级、第二级……,直到西南联大时期入学的学生,才改为按毕业年代称“××××级”。
最初的大学部,分成普通科和专门科,学习年限均为两或三年。普通科的招生条件是,“应有新制高级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之程度”;普通科不分系,仅开设基础课程,“以使学生知中国之以往与世界之现状,藉以明了中国在此过渡时代之意义”。专门科分系,是在普通科学习之后,“为已选就终身职业或学科之学生作专精之预备而设”,计划于1927年开始设立。但学生在入学普通科后,认为所学“不文不理”,无以致用,学习年限又长,与国内一般大学也不相衔接,不少人纷纷退学。于是校方在1926年取消普通科,把大学部改成四年制的正规大学;将原来普通科学习的内容改为“普通训练”,时间压缩至一年;同时学校设立17个系,其中已开出课程的有国文学系、经济学系、教育心理学系、物理学系、生物学系、农业学系、工程学系等11个系。
人才济济——清华大学第一级学生不愧有“人才济济”之誉,清华的第一位英烈韦杰三就是这一级的学生。第一级于1929年毕业时共有82人,其中有中科院学部委员王淦昌、周同庆、袁翰青、夏坚白、张大煜;有中国最早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戏剧家和翻译家李健吾;有最早把毛泽东著作译成英文的翻译家许孟雄先生,有杰出的国际金融专家楼福卿,有从教数十载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施士元、汪振儒、秦宣夫、傅任敢等。
爱国、奉献——清华第一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以及使命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韦杰三,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不幸牺牲,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临终犹言:“我心甚安,但中国快要强起来呀!”王淦昌,在受命参加我国研制战略核武器原子弹时,掷地有声地表示:“我愿以身许国!” 李政道忆及他的老师王淦昌时说,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可能有我今天在物理学上的成就。”施士元,谢绝恩师居里夫人的挽留,执意回国任教;如今桃李天下,中科院学部委员中有十几名是他的学生,其爱徒吴健雄更被誉为“美籍华裔的居里夫人”。
执着、活跃——清华第一级学生身负民族危难的十字架,怀抱“科学救国、教育兴国”之理想;他们视学习为追求科学真理,顽强而不畏一切地走到底,攀登学术高峰奋斗不止。“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王淦昌近80岁转向氟化氪激光聚变研究,年届90岁又关注防雷科技,热情支持激光引雷的基础研究。
第一级学生的服务精神和团结能力更明显于他人。“演说比赛,论文比赛,均衡计之,亦率以吾级居首位。至于校外,则报章杂志之投稿,著译书籍之印行,更所在多有。……语及普遍之运动,更未逊于任何级。”李健吾回忆当时的校园生活道:“我和四位爱好文学的同学组织了一个‘曦社’,办了个《爝火旬刊》。我还是一个活跃分子,爱打排球,常参加校外比赛……”
爱校、爱友——清华第一级学生对学校是爱之甚笃而望之弥切,积极地参与清华初期的改革。他们自言:“语其内,则清华生命之创新,吾级应负重责;语其外,则中国独立教育之得失,亦将取征于吾人。”1928年学生会成立了“校务改进委员会”,掀起反对校董事会、脱离外交部以及争取基金独立的“专辖废董”运动。不久民国南京政府根据学生会的要求,成立清华大学并归属教育部,清华基金归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管理。
第一级学生不仅爱国爱校,对同学或是朋友也是古道热肠,极具仁爱之心。周培智留学英国期间,从自己的开销中省吃俭用,力邀他清华的同乡校友王道平(1934级)赴英留学,费用由他提供。在“文革”期间巴金挨整一度生活极为困难,李健吾不避嫌疑让女儿给巴金送去生活费。对李健吾患难中相互扶持、“雪中送炭”的盛情,巴老念念不忘,说李健吾“活着是为了掏一把出来”。
清华大学从1925年第一级学生起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十几万的毕业生。其中第一级学生是清华学生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业绩成为后人的光辉榜样,他们的优秀品质被后人届届相传发扬光大,成为清华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 者:史轩 发布日期:200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