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舍是什么意思,灵魂跑去另一个人的身体(不存在)

2024-05-14 15:31:09 0


夺舍是不存在的,夺舍法是藏传佛教中一种借别人身体还阳的传说。夺舍的意思就是灵魂跑去另一个人的身体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人死后魂魄占据别人的身体继续活下去。夺舍一说是道家一种借别人身体还阳的理论。说有灵魂不死或死后神识非断,肉体不过是精神躯壳、住宅的活证,稀奇莫过于所谓“借尸还魂”一事。不过属于传说,没有科学根据的。
夺舍是什么意思

到底谁在“夺舍”我们?

玄幻小说中有个词,叫“夺舍”。

意思是一些修为高的人,可以通过某种能力获得一个人的肉身,取而代之。

这个非现实的词跟我们无关,但我们可能一直被“夺舍”而不自知。

现代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两大撕裂,这种撕裂近乎“夺舍”。

第一个撕裂是“信息夺舍”

我们看似在大量获取信息,但其实是在被“算法投喂”。

我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单一、浅薄,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越来越扭曲与撕裂。

成了一个“永远叫不醒的人”。

第二个撕裂是“认知污染”

当下时代,“不见是非,只论立场”的弱肉强食逻辑横行。

有人“崇拜逻辑,忽略人性”,而陷入盲从和自欺。

认知被“污染”的人,谈历史,用的是”成王败寇”;谈现实,用的是“存在即合理”。

慢慢的,我们将谎言视为真相,将妥协视为阴谋,将顺从视为智慧,将守正视为愚蠢。

这两大撕裂现象的背后,究其根本在于,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启蒙仍未完成,一方面技术发展带来的全新问题又被严重忽视。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对“信息夺舍”、“认知污染”、这两个现象的思考背后,其实正是在回答当下究竟该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不被时代裹挟的问题。

那么,为了走出“信息夺舍”,我们怎么求知?

答案是阅读经典,有意识的梳理碎片化内容。

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太多、太杂。

我们的认知,往往在数量上越来越渊博,在质量上却越来越浅薄。

人们在选择信息时,会习惯性地被自身的兴趣所引导,形成认知上的“作茧自缚”。

最终导致我们有见识,没见解。只能接受信息,而无法整合信息

在徐贲看来,究其根本是教育对知识的传授压倒了“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文明经典的传递。

徐贲在《阅读经典》中指出,人文教育应该被视为必修,而通识教育,则可以根据爱好自由选择。

为了防止“认知污染”,我们怎么思考呢?

其实从说话这个最细微处着手,就能锻炼如何思考。

会说话,并不代表会说理。

国人往往不需要孩子会说理,只需要他“会说话”。

说话的最高标准是合时宜,是让自己被人喜欢。

至于说话内容的真假,对听者有没有帮助,都是无关紧要的。

徐贲在《明亮的对话》中强调,现代国人最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说理传统。

书中阐述的,不仅包含“公共说理”的各种“逻辑谬误”,还包括“政治说理”、“宣传危害”等话语陷阱。

说理,要求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形成一种相对复杂、精致的观察和思考。

一个人能够好好说理,不仅能帮助自己在各项事务中捍卫切身权利。

而且也能促使自己学会辨别真伪,防止被他人煽动和蛊惑,同时不被这个时代裹挟。

免责声明:历史之家文章收录互联网,如有侵权将立即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